新华社开罗12月27日电 总述|中埃共建“一带一路”结出累累硕果
新华社记者姚兵 董修竹 张健
从沙漠中的“非洲榜首楼房”,到红海之滨的经贸协作区;从540余口在沙漠里钻出的水井,到继续升温的“中文热”……曩昔一年,中埃协力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同埃及“2030愿景”建造进一步对接,两边务实协作硕果累累。
埃及首都开罗以东50公里处的大漠之中,一座现代化新城拔地而起。这便是中埃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工程——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心商务区,其中最有目共睹的是385.8米的“非洲榜首楼房”标志塔。
记者日前造访时看到,该项目悉数修建主体结构和外装现已竣工,部分写字楼开端竣工检验,草坪和树木装点其间。“咱们近期正忙着对机电进行调测,内装和消防也在分批检验。”项目机电工程办理部司理任珂说。
埃及总理马德布利表明,埃及新行政首都中心商务区是我国企业在埃及施行的最大项目,反映了埃中两国杰出的协作关系,是两边协作的重大成果。
在埃及红海之滨,始建于2008年的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协作区(泰达协作区)蓬勃发展、招商炽热,逐步成为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建议和埃及“苏伊士运河走廊经济带”的演示项目。
最近两个月,我国玻璃控股有限公司埃及新动力玻璃项目和我国光伏企业无锡博达新能科技有限公司埃及项目先后在泰达协作区内举办开工奠基仪式。前者建成投产后,估计70%以上的产品将出口到北非、欧盟等区域,将带动当地近千人工作。而后者的投产则标志着我国企业在埃及首个光伏电池和组件工厂正式进入建造阶段。
埃及泰达出资公司履行董事徐琪峰说,2024年以来,泰达协作区迎来多个重大项目落地,招商气势喜人,各类考察团更是川流不息。到现在,泰达协作区招引约180家企业入驻,招引出资超30亿美元,工业带动工作7万余人,不只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极”,并且填补了埃及多个工业空白,为埃及培育输出了一批专业的技术工人和企业办理人员。
“曾经这里是干旱的沙漠,现在在井水浇灌下,小麦等农作物茁壮成长,充满生机和期望。”中曼埃及公司阿斯旺水井项目副司理艾哈迈德·萨达尼日前对记者说,“每次见到明澈的地下水喷涌而出,我和搭档们都十分激动。”
埃及气候枯燥,人口激增进一步加重了水资源缺少。为缓解粮食进口压力,埃及政府2015年提出开垦沙漠新增犁地的“百万费丹”方案,方案在沙漠中打几千口水井。
在共建“一带一路”建议带动下,中曼集团活跃掌握机会,于2016年10月建立中曼埃及公司,先后在明亚省、马特鲁省、阿斯旺省等地累计钻探540余口沙漠水井,助力埃及完成沙漠变绿地的愿望。
“咱们做的是民生工程,为中埃共建‘一带一路’奉献绵薄之力。看到井水让当地民众获益,咱们由衷快乐。”中曼埃及公司总司理赵吴涛说。
除了开垦沙漠发展农业外,埃及近年来还在沙漠中大力开发光伏工业,将充分的光照资源转化为清洁动力。12月14日,由我国动力建造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阿斯旺康翁波光伏电站投入运营。该电站装机容量500兆瓦,投入运营后估计将为25.6万户埃及家庭供给电力。
埃及前总理埃萨姆·谢拉夫表明,共建“一带一路”不只推进基础设施建造方面的“硬联通”,还促进了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心联通”。
在埃及,“我国文化热”“中文热”继续升温。中文现已正式进入埃及国民教育系统,现在埃及已有近30所高校开设中文系或中文课程,超越20所中学开设中文选修课,连续建成3所孔子学院、2个孔子讲堂以及2个鲁班工坊。
本年是“中埃同伴年”。我国驻埃及大使廖力强说,人文来往是“向心力”,本年中埃两边举办了“欢喜新年”“茶和全国”“我国电影周”以及中埃丝路文化遗产国际沟通等五光十色的我国文化活动,遭到各界重视和喜欢。“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在我国上海博物馆成功举办,我国空军运-20与歼-10表演机编队飞越金字塔上空,为中埃友谊留下前史见证。当时,中埃人员来往日益频密,每周直航航班数量达32班次,全年我国访埃游客估计达30万人次。
“下阶段,中埃两边将以‘中埃同伴年’为新起点,深化人文沟通,增进民意相通。”廖力强说。(完)